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有些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购物狂”的状态(女性占多数),买回来的商品过几天再看时,可能发现并不是像当初购买时那样满意,有些甚至就扔在了角落、无用武之处。冲动购物带来的未必是减压,反而可能是日后的后悔。为了让我们能在购物时尽量避免这种日后可能的尴尬,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是什么在左右着我们购物时的心思。
但是国外某调查研究发现,男性平均每星期在冲动购物上的花费为25英镑,而女性则为19英镑——不过其中男性最常“发作”的对象是食物、啤酒,而女性则是衣服、杂志、红酒、书籍、鞋子和化妆品。女性对于一些美丽、可爱的东西抵抗力会远低于男性,在购物中会有追求时髦、美观、偏感性等特点:1、女性更喜欢购买那些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美丽的产品,希望能够更突显自己的魅力;2、会比较注重商品的外观,其重要程度往往和其质量、价格不分伯仲;3、经常由情感支配自己的购买动机及行为,比如购物具有主动性和目标模糊性,即使没有什么想买的也喜欢逛逛,看到合适的东西顺便买下来;4、比较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购买的氛围、营业员的推销、同伴的影响等等;5、除了基本的需要外,多少会希望能通过商品彰显自己的身份、品味和社会地位,所以有时会追求高档的产品。
相反,男性在购物中则更易使用理性的思维:1、男性常常是在感觉到有具体的需要时才去购买相关商品,目的性强,同时比较容易倾向被动,只有不得不买时才买; 2、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受太多环境的影响,纵使打折促销也不为所动;3、相对容易“简单粗暴”,对于日常的商品不太挑选,也较少货比三家。
60%的女性表示很难抵制促销的诱惑,同时也有60%的女性表示购物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但是对于男性而言,只有40%的男性适用于这样的原因。
我们经常发现,打折的时候,很多品牌还会留有不打折的新品推介的区域,尽管我们往往不会在这时去买原价的产品——商家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推介新产品,而是提醒我们他们家的产品原本有多么贵,以此衬托出打折的东西有多么实惠,鼓励我们购买更多的打折品,这个行为称为“锚效应”。比如说,当你去一家高档时装店买新衣,最终决定花200欧买下一套裙装,这时你看到模特身上搭配的丝巾需要35欧,平时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价格有些贵啦、可以上网去淘到同款的、没必要在高档店买;但是你现在可能会想:刚刚都花了200欧了,这丝巾搭配起来多漂亮,35欧真不算什么,买了买了。参考数字的比较,会令我们更容易将相对较小数额的价格当作真实的“便宜”。所以打折期间,当我们意识到原价多么贵时,就会更突出“好划算”的心态,于是便更易出手买下了。在超市、礼品店的收银口摆放的糖果、小配饰等也是同样的道理。
另一方面,对于希望通过购物来让自己开心的人来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让你快乐。实验设计者将20美元放进信封交给参与实验的人,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要求第一组用这个钱犒劳自己,买些东西给自己、让自己高兴;要求第二组用这个钱买些东西给自己的朋友、家人——之后进行评估,发现第二组的参与者明显比第一组的参与者获得了更多的快乐。神经学家之后也发现,帮助别人和与快乐相关的脑区域的活跃有直接联系。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认识了我们的购物习惯后,稍稍调整便能起到改观的作用,让我们更明智地进行购物:
1、在购物时最好列个清单,哪些是今天比较想买的,让你的购物目标尽量具体化;
2、尽量避免在焦虑、情绪波动大时购物,尽管购物是不少人减压的方法,但想想以前的经历是否买过很多不是那么需要的东西,便可以意识到过于感性地购物是多么不明智了
3、找合适的同伴一起逛街,那些同样冲动消费的同伴会是说服你买更多东西的同谋,而比较理智购物的同伴(如你的伴侣,如果他们有好品味的话就太赞了)会帮你更好地审视需要;
4、大减价时给自己时间三思,看看你是有多喜欢要买的东西,评估能使用它的场合及频率,如果低于某一频率可能还是放弃比较好;
5、对于实在希望购物减压的朋友,尝试更多地为自己的朋友、家人买礼物,这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