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STEM专业(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总能让你赚大钱
大陆留学家庭对于STEM专业有一种迷之信仰和青睐。当然,这一部分是因为对于国际学生来说,STEM专业毕业生和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可以申请额外24个月的OPT延期,也就是说STEM专业的学生将拥有总共36个月的OPT时间用来找工作并申请H1B工作签证。因此,选择STEM项目,对于国际学生在美国找工作来说是莫大的优势!排除这个因素,整体上看,计算机科学和工程专业虽然占据薪酬榜首,但具体专业内的薪水差距还是很大的。
商科是最受欢迎的大学本科学位,拿该专业的中等终身收入水平来说,一般商科毕业生一辈子能挣286万美元。当你把商科毕业生和那些人们眼中的低收入专业放在一起比较时,就会发现,那些在自己领域内薪酬略微高于中等的人,和商科毕业生比起来挣得差不多。
误区2:选专业比选学校更重要
很多人认为选择大学比选择专业更重要,其实这是要分情况的。在精英大学里,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比在二线大学里更为普遍,二线大学的学生们往往会选择商业、教育和卫生等针对就业的专业。
这是因为热门大学的学生可以在本科期间探索自己的知识兴趣,他们能在研究生院获得职业培训,或者进入一个能让他们获得最高职位的关系网,不管他们的本科专业是什么。与二线大学相比,精英大学的学生也更有可能学习两个专业。而二线大学的学生往往有更迫切的财务需求,他们必须工作,没时间学习两个专业。此外要提醒大家,虽然有重叠需求的互补专业减少了学习难度,但如果学习两个不相关的专业,很可能会让你在就业市场上更受欢迎。
其实同样的误解还存在:美国大学都是文理教育,所以选专业不重要。这句话同样也要画一个大叉叉。类似于麻省理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芝加哥、达特茅斯这些大学,在录取的时候,所有专业的录取要求是一样的,录取决策全部由招办统一决定。但有些大学,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西北大学、UCB等,他们的本科实际上划分成不同的学院,且每个学院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决定是否发录取的时候,学院要重度参与,和本科招生办公室一起来发送录取。
误区3:文科专业找不到工作
国内高中阶段就将学生分为文理科生分别加以培养,加上传统的重理轻文思维,许多学生或家长在考虑留学美国时,也更倾向于选择理工科专业。事实上,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通常在人际沟通、写作、研究、批判性思维等领域很强,而这些都是工作中普遍需要的技能,人文科学专业毕业生往往可以在更广的领域就职。
此外,除了理工科,文商科有些专业也是归在STEM大类下。比如近年来十分热门的金融工程、金融数学、商业数据分析、信息管理系统,还有经济学方向的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虽然这些专业对于数理背景和计算机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就业上完全不比工科专业差。
哈佛大学教育与经济学副教授David J. Deming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30年里,需要所谓的软技能和思考能力的工作,在就业和薪酬方面的增长幅度最大。同时,波士顿分析就业市场趋势的Burning Glass科技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文科毕业生能熟练掌握社交媒体或数据分析等八项技术技能中的一项,那么他们获得初级职位工作机会的几率就会大幅增加。
误区4:尽早选择专业很重要
在入校时认为自己不会换专业的学生中,20%的人在第一学年结束后选择了一门新专业。与其草率选择,再费时费力地更改心意,不如先体验完大学提供的各式课程,再做出抉择。
由于美国的大学是在学生入学后才选择专业的,一般是在大二的最后一个学期敲定,因此,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出选择,也会排除因为喜欢课程简介而选择某个专业的情况。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会有更成熟的想法。要知道,换专业可能会浪费你一两个学期的时间,尤其是当你选的新专业与你第一次选的专业无关的话。
其实很多大学都不建议让学生们在入学时选专业,取而代之的是所有新生都从七个元专业中选择一个专业,它们代表着更大的学术和工作领域,比如商业、教育和STEM。在这个元专业范围内选择一组普遍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们了解该领域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
美国大学是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在招生录取的时候,把每个学生都看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与学生自己而言同样如此,学会问自己:“我们自己到底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再根据自身情况和定位,去仔细调查和考虑专业问题,才不至于随大流,进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