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
在美国,学生从幼儿园或者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母语之外的新的语言。从学生早晨到教室开始,就只能听到老师讲目的语,所有的课上对话和讲课都用目的语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在玩耍和学习中,学到适用于有意义的交流的目的语。尽管老师一直使用目的语,学生之间偶尔可以使用英语,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焦虑和挫败感,同时给孩子们一段时间,让他们逐渐培养理解第二语言的能力。此类项目进行一到两年之后,孩子们就自动进步到了言语生成的阶段。
小孩子对于使用另一种语言学习,通常不太会表现出焦虑或者挫败感,因为他们所学习的东西都在孩子们的经验范围之内,而且是有意义的信息,如“我今天吃了热的午饭”,“可以出去玩儿吗?”,“把球给我”……等这样的信息。
即便是到了初中甚至是高中,沉浸式的语言技能培养依旧保持在美国课堂中,并将孩子们之前的语言技能进一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当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机会融入到美国课堂,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就读国际学校,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置身”语言的“游泳池”的可能。
尤其对于很小的孩子来说,学外语的“学”,就要我们站在不同视角去对待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小孩子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外语的文化、思维模式,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输入进而实现自然的输出。作为爸爸or妈妈的你,不论是自己充当“外语课堂老师”的角色,坚持陪孩子听外语故事、看外文电影,还是为孩子创造、寻找有目的语交流的条件与机会,都要让孩子的外语“学习”有一个更加自然化、更加生活化的环境。
把语言学习潜移默化成一种本能,这是你需要帮助孩子做的。
作业
一说到美国中小学教育,我们的脑海里便会产生学生作业少、课程浅、考试少、课上学生随便自由、老师工作轻松等印象。这次赴美国学习,居住在美国人家里,深入到美国中学课堂,我所感受到的美国中学教育却是另—番景象。在此,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美国中学作业多吗?
深入美国中学课堂,你会发现学生的作业并不少。他们的课堂以学生为主,强调在做中学,老师讲的较少,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来做。因此,学生的作业很多,而且门类繁杂,如:阅读、做练习、写作、做实验、观察、制网页、查资料、制作展览图片、技能训练、人物专访、写调查或研究报告,等等。老师会批改作业并把相应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生从初中起每次考试以及作业成绩都记录在案,作为将来推荐上大学的依据。
学生的作业不是课堂的简单重复,很有趣,很有创意,与生活密切联系。有的题目很大,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完成。因此每个城镇的公立图书馆是学生放学后的最佳去处,在那里他们可以查到所需的材料,这里的图书管理员扮演了校外辅导老师的角色,有时学校老师也会提前告知图书管理员学生需要哪些方而的资料。
有时学生为了完成一项作业不仅要上网去图书馆,而且还要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获取材料。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艺术馆、图书馆、部分实验室、主题公园、大学等校外教育资源,只要是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场所,都免费为学生开放。在这样一个宽广辽阔的渔场里捕到大鱼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有一堂历史课,讲授的内容是“哥伦布之前的美国”,留的作业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国的社会和文化是什么样子的?做一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文明展览。
要求:
1.要有简要说明。
2.要提供5-10件艺术作品展示他们的生活历史事件。
3.能够吸引看这个展览的人参与到你的展览中去。
4.在班上演说你的展览。
5.四周之内提交5000字以上的研究报告。”
要完成这样的作业,他们需要付出很多,需要分工合作,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作业会耗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觉得很有趣,他们不用去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但令他们绞尽脑汁的是:从哪个途径去获取独特的资料?有没有自出机杼、又能够自圆其说的见解?我的见解有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撑?在全体同学面前演说时能不能设计出有创意甚至有轰动效应的方式?……老师们不在乎学生的看法是否与自己针锋相对,更不会让你默写出某段圣谕经典。老师在乎的是,你是否学会了搜集第一手材料,你的研究是否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是否打上你的个性印记,你的研究是否有内在逻辑性。
这样,学生每完成一项作业,都会兴奋不已,伴随有强烈的成功喜悦感,而且会孕育出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创造欲,这正是发明创造所需要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