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社会子弟“削尖脑袋”也要挤进常春藤名校,为的是延续经济和文化上的上流地位,而富二代们在社会上层阶层的出现和延续,正是这一教育投资的重要回报。所以,美国最好最顶尖的学校,比如常春藤系列,都为各种“富二代们”趋之若鹜,竞争激烈。
富二代们之间比拼的不只是自身的综合实力,很多更要付出不菲的“赞助费”。而且,美国的顶尖教育资源面临着全世界富豪阶级的争夺。
美国的精英教育说到底,只是为顶级家庭准备的。翻开常春藤的历史,所谓常春藤盟校,最初是一个“大学体育赛事联盟”,这些大学当初组织起来并不是为了搞什么体育赛事,而是专门给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
常春藤本来就是精英阶层自己搞的。自己“捐款”给名校,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些大学上学,这件事外人几乎无法指责,也没义务跟普通人讲“公平”。
以哈佛为例,当时录取学生不看成绩,不看特长,而是看是否有“资格”,而只要有这个“资格”,进哈佛是很容易的。所以在那个时候,常春藤名校的录取率都很高,哈佛每十个录取名额只有13个人去申请,耶鲁的录取率更是高达46%,对比现在6%的录取率,小编只能表示呵呵。
随着新的社会势力不断涌现,当时的贵族们开始意识到:一味把平民排除在外对自己的统治是不利的,一来要为精英阶层补充新鲜血液,这样系统才能保持稳定,也因为只有打出“公平”的招牌,才能保住自己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免税资格,二来这些富二代们的学习成绩的确不怎么样,不足以提升大学的实力。
于是政策放开,众多平民子弟终于有机会开始浩浩荡荡的“爬藤”之旅。
那么,平民阶层想要进入藤校,得有哪些标准呢?
首先,你需要有贵族气质,而且必须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你需要在面试时表现出良好教养,最好(必须)持有名人的推荐信;你必须曾经是某个社团的领袖;你还得有特长,尤其是体育特长,如击剑、滑冰、打高尔夫球……
明眼人一看,这些要求的初心根本不是培养优秀人才,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试想,一个在普通家庭长大的学生,上哪去弄什么名人推荐信?哪里来的雄厚资金去培养贵族气质?还有这些特长,其训练项目都是靠金山银海堆出来的,这样的话自然就把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区别开来了。
好吧,既然这些学校关心的不纯是教育,那他们还关心什么呢?是名望、是金钱。
我们经常关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里每年都会推出全美大学的排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排名标志着教育实力和好的就业机会,可你是否知道,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排名会决定一个大学能申请到多少银行贷款、获得多少捐款。
排名靠前,就意味着拿到更多的银行贷款,甚至只是“捐款”这一项就非常丰厚了,例如哈佛就凭借几百亿美元的校友捐赠成为世界最富大学。
为了获得捐款,美国常春藤学校在录取学生时会特别考虑美国的“特权阶级”家庭。因为帮助这些特权阶级的孩子进入藤校后,学校就会得到这些家庭的支持(捐款)。
有意思的是,这些特权家庭的孩子毕业后,也会跟藤校本身建立起深远的联系。对于藤校来说,已走的这批人最大的价值在于校友圈,经营好这个校友圈,就是一个利滚利的过程,将来,这些毕业生的子女仍会被母校录取,美国大学一般把校友子女称为“传承”(可持续利用的金钱链)。
挖出了这些藤校和上层阶级的联系,感觉不是一般酸爽。不过,小编比较好奇,这些藤校在受理捐款时,是否有个价目单之类的,好让人知道你得捐多少钱才能进去?
美本捐款,有用却也要靠技巧
虽然美国大学的捐款政策是公开的,也有些学校会公布校友招生的人数,但从来没有一个学校会公布具体捐款入学的学生人数。所以捐款和招生的关系并不是逻辑上一定成立的关系。换句话说,谁也不能保证你捐款了就一定能进,这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
有些学生,由于没有正确使用自身家族背后的资源,而错失了进入更好学校的门槛。还有些学生,由于使用了错误的捐赠方式,走错了路,不但可能造成金钱上的损失,还可能耽误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