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纪实升学与生活 福利不得不说很高
升学是全中国人都最关心的话题了,这里有高中、小学十二年的义务教育。小学八年可以说都是在玩,学习内容都很简单。上了高中作业量开始增加,但比起国内也还是很轻松的了。一般较好的学校会提供IB/AP课程。IB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一套课程体系,其数学难度已经可以和国内相比,而其他占优势的科目以及社会实践性活动就更不用说;IB所需要付出的是普通高中数倍的努力,但是45分满分中拿到36分就是常青藤大学录取分数线,24分就有IB文凭了。有些大学还承认IB文凭的学分,使学生可以跳过大学一年级的内容获得学分直接进入二年级的学习。AP课程相对简单,但是选课数量不受限制。甚至有很多学生会同时学习IB/AP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可想竞争之激烈。北美的学习体制上并不是以期末考为准,最后的考试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其他包括义工时间(每年40小时),平时成绩,小组活动表现,期中论文等。另外的资料可以在网上找到,不做详细介绍。假如是在加拿大英语环境中学习不到五年的新移民或者留学生在升入大学时要求另外的语言测试。所以一般不建议在7年级以后考大学以前出国。因为这段时间离上大学不到五年,因此还需要进行语言测试;同时,4~5年的时间尤其在高中作业量突增之后追上同学的英语水平有一定困难,而在国内的数学等理科优势也会丧失。也曾经见过失败的例子,因此需要慎重考虑。
另外对于老外的生活习惯也是较大不同。加拿大的公路交通非常发达,没有私家车的话问题会很严重。往往最近的超级市场都要开车3~10分钟,除非在人口特别集中的区域,很难找到便利店的踪迹。而其中也不乏华人超市的身影。一般与国内超市无异,但繁华程度与广州比已经相差两三个等级。而公共交通系统价格并不便宜,一般2~3加币起,而且计算方式也非常复杂。有单程票,也有两小时内任坐的普通票,还有家庭套票等等。当然了,巴士的舒适程度也不一般。座位之间的空间很多,并且都有软垫。巴士的车头往往还有携带自行车的固定架,一般有司机帮忙。虽然公共交通网络覆盖率很高,但是发车班次有时一两个小时一班车。而地铁、的士在居住人数最多的城市中、外围地区根本不存在,而城市公路往往依山而建,坡度虽小但是距离很长,对骑自行车体力要求不小。所以在加拿大没有车几乎就等同于没有双脚。
加拿大的物价普遍来说就是RMB的数字等值过去。但也有不小的一部分不是。加拿大最贵的东西就是人工,贵的可怕。所以说只要你不懒,每月都可以有一笔客观的收入。而电池、书籍也是数一数二的昂贵。尤其是制作精美的课本·,假如像国内那样子买下来,加上种种辅导书,可以把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搞破产。不过教科书也的确尽了自己的责任,可以说有不小的收藏价值。可挖掘的内容很多,几乎到了百科全书式的地步。比起国内用完就扔的地位那可是老爷待遇。或许因此,学校借用的课本尽管用了五年后传到我手上,基本崭新如初,很受人爱护(其实也是因为常年放在柜桶里受冷落的原因)。而相反的,在安大略省一代海鲜、龙虾、寿司还有一些进口的巧克力,汽车(保险则是天文数字),房价等都比国内便宜不少。龙虾可以说不再是稀罕之物,已经平民化。
老外们喜欢的运动主要有篮球、足球、橄榄球、棒球还有曲棍球、冰球。观看一次比赛的门票高达40~50$,但从电视上看依然人山人海,个个激动万分,大呼小叫。篮球和足球在学校经常会玩,而棒球和橄榄球至今没有搞清楚。值得提醒的是在美式英语中,soccer是指足球,而football则是指橄榄球。当年由于分不清,竟然傻到问旁边的人什么是soccer?现在想起来别人那种看疯子一样的眼神。。。。。。。。
加拿大的福利不得不说很高。所以你在加拿大即使成天混日子也永远不会饿死。对于未成年人一般都有300~400$的退税,华人一般称为“牛奶金”,哈哈,都可以养活我自己了。
加拿大东南大西洋沿岸居民密集区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非常干燥。秋天和冬天比国内来得早,而且降温说降就降,一降降两三度(摄氏度),早晚温差也非常大。往往早上相差一个小时温度就已经不是一个级别。有时候早上起来还全副武装,中午的时候又要短袖短裤。再加之这里生病看医生很贵而且很麻烦,看了医生也只是让你回家睡觉,多喝水。因此注意保暖非常重要。
加拿大往往拥有很国际留学生、新移民提供帮助的政府部门、民间机构。一般都可以在当地社区中心和政府官网上了解到。
其实要在加拿大重新立足已经算是简单的了。这本身就是移民国家,因此有很多很多与移民相关的信息、资源。再加上这种包容的态度,只要主动去适应(毕竟加拿大还是以当地人为主流社会,要想适应这个环境还是需要融入进去而不是待在华人圈子里面。这里就在于敢开口,脸皮要厚。人家不会主动来和你玩,但你加入也没人会拒绝。而且一般新人来到往往会因不熟悉而较为谨慎,不得罪人,所以只要主动出击都能很快融入当地社会。
这,就是你不敲门门不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