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活

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上学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0-07-21 12:07:06点击率:

二白平日结识了许多正在国外学习音乐的且才华横溢的90后年轻学子。每次与他们交谈后,无论是对于欧美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还是欧美日常文化生活的现状,二白都意外地获得许多启发。他们多半都在国内一流学府求过学,但由于各自所在国家以及专业的不同,个人经历又有很大差异。从他们所感受到的国外音乐教育中,或许能够给予正在国内读书的年轻学子们一些灵感。“音乐.家”将推出海外音乐学子访谈系列,这期主角是大提琴专业的周润青, 她即将毕业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1, 你当时出国为何会选择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这所历史悠久的学院学习与你最初的设想有什么不同吗?课程设置有什么特色?

当初之所以选择来英皇继续深造,除了它本身的名气之外,也因机缘巧合很幸运地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及部分助学金,减轻了个人的经济压力。与英皇的结缘是在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期间,结识了David Strange教授(原英皇弦乐系主任)以及他曾经的学生Jo Cole教授(现任英皇弦乐系主任),曾参加过他们的大师班。 在两年的研究生课程中,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学生有大量的演奏实践的机会。我着重给大家介绍一下乐队实践方面的情况。英皇每学期除了3-5个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以外,还有歌剧、小型室内乐团的数场音乐会,这让我有机会学习到许多不同时期及类型的曲目,而教授我们乐团片段的老师都来自于英国的知名职业乐团。在校外学生也有机会参加种类繁多的音乐节,比如我本人就连续参加了两年Chipping Campden音乐节,它是一个在英国极具盛名的“手把手乐团培训(Side-by-Side Orchestra Training)”音乐节。乐团的成员是由一半职业乐团的音乐家和一半通过面试的学生组成。在为期一周的音乐节中,我们需要准备3场交响音乐会及多场重奏音乐会。对我而言,高强度的排练与职业音乐家合作学习,无论是对于音乐理解、个人演奏和学习进程计划能力都有了巨大地提升。 另外,学院设有丰富的选修课课程,如音乐会工作坊、当代音乐工作坊、爵士乐、法国音乐演奏等,对于身体也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如亚历克山大技能训练(针对音乐家的身体训练)、瑜伽等,而教授们高水平且具有个性的教学全方位地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另外研究生还要完成“专业公文包”(Professional Portfolio),需建立一份包含个人信息、个人评定、简介等内容的资料库,为将来个人职业规划做好充分的准备。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坐落于英国伦敦市中心西北端,是伦敦大学的成员之一,由Burghersh勋爵于1822年创立,距今建校193年。著名校友有小提琴家宁峰,胡坤,指挥家Edward Gardner,Sir Simon Rattle等

2, 从初期刚进学校到两年后毕业,这期间你个人与这所学校或者老师之间产生了哪些变化。与国内的音乐教育环境有什么不同?

英国的老师大多比较客气,他们通常运用引导性、开放性及鼓励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技术方面,他们不喜欢学生问,这儿我应该用什么指法,那儿我应该用什么样的弓法?他们更希望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老师进一步沟通,从而再确定一个最适合学生自身的弓法指法,非常个性化。音乐方面,老师不会教你具体每个音要如何演奏,而是引导学生从作品创作背景、和声、风格等方面先自行考虑。在入学初期我不太适应,因为我在国内养成了被动学习不勤于动脑的习惯。所以到了英皇我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一心盼望着老师能告诉我怎么做,害怕提问更不会主动与老师探讨。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没在进步,反而走下坡路,拉琴也不自信。打破这个僵局大概是在学业开始半年以后。在我每学一首新作品时,先尝试做大量的读谱及作品创作背景的研究,这样比一上来就直接识谱学新曲目,依靠大量“体力重复”掌握乐曲之音符, 效率高得多。同时也感受到用心学习后的踏实,更有自信敞开心扉与老师积极交流。

3, 除了日常课程以外,学校是否有很多交流活动,国际大师班、校际比赛?有什么以作曲家为专题比赛吗?

钢琴艺术节在每年6月展开,为期半个月。另外如小提琴家 Maxim Vengerov、宁峰; 中提家Yuri Bashmet; 大提琴家Steven Isserlis、Ralph Kirshbaum、Steven Doane、Sungwon Yang、Colin Carr、Robert Cohen等都会定期来英皇开大师班,每位学生都有许多机会与不同的大师学习,接近大师很平常。另外,学院每年都有大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组合的专题比赛,如巴赫弦乐比赛,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室内乐比赛,古典协奏曲比赛,炫技作品、现代作品的比赛等。我本人也曾在这类比赛中获得奖项。

4, 众所周知,英国的专业院校异常重视室内乐的教育。你都参加过哪些活动?最终都是以音乐会的方式呈现的吗?

在英国我接触到的室内乐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重奏组形式,比如与钢琴一起的重奏组合,PianoTrio, Piano Quartett或者与其它弦乐String Trio, String Quartett等。另一种是室内乐团,比如CelloEnsemble等。但重奏课程对于研究生来说并不是必修课,因此要找到合适且固定的同伴长期排练比较难,当然英皇的学生可以随时组建一组重奏去找老师上课,非常自由,对学生而言可以说仅仅是have fun (玩儿玩儿而已)!我在这两年的留学生涯中也参与了不少所谓have fun的组合,寓教于乐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曲目。另外,我除了学习独奏曲目,大提琴钢琴奏鸣曲和乐队片段,还学习大提琴重奏。每年学校会在全校大提琴专业的学生中进行遴选, 我很幸运地通过面试参与了这些生动且有意义的室内乐活动,每学期大提琴重奏团在校外也会举办一到两场音乐会。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皇针对弦乐专业未来多数人就业倾向所设置的乐团实习。学院每年都向伦敦交响乐团(英语简称:LSO) 推荐符合要求的学生参与双方共同举办的“弦乐经验培养计划 (String Experience Scheme)”。参与的条件可谓是过三关斩六将,每个秋季在英皇常规的乐团考试中,排名至少要达到各科目全院前三,然后再与伦敦其它地区另外三所音乐学院的学生竞争仅有的几个席位。通常小提琴声部2-4人,中提琴2-3人,贝斯及大提琴2人,最终可被录用参加LSO的带薪排练及演出。我经过一年的沉淀及准备,终于如愿地考上了这个位置,最让我期待的是今年7月2日LSO与Sir Simon Rattle(现任柏林爱乐的总监)以及去年12月刚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过的钢琴大师Krystian Zimerman的音乐会。

 

5, 在国外上学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可以接触到专业老师或者其它教授。也有很多时候是“非教学”的状态。这种私下的交流也能让你学习很多吗?

英国人是出了名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来到这儿生活过,都会被英国人这种特有的气质所感染。英皇的副院长Mark Racz教授是美国人,但他在英国生活了许多年,在得知我一个人在英国过圣诞节时便邀请了去他家做客,这令让我感动。在国外学习,老师更像是朋友,有时候也像家人。我的专业老师也曾在圣诞节期间给我加课,顺便邀请我到家中用餐,改变了我一人原本在异乡寒冷孤独的圣诞节,给予我极大温暖。 在国外有许多基金会或是私人富豪,以各种方式资助学习音乐的学生。曾经,英皇的一位法国赞助商(赞助了学院一批名琴)就曾邀请少数教授和学生到她位于法国尼斯的庄园小住数日,对年轻的音乐学子来说是个开眼界的大好机会。在那里我们不需要为生活上的琐事操劳,可以真正静下来做一件事,在那样美好的环境里,所做的就是演奏音乐、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在尼斯的四天中,我们每天都有专业课和重奏课;最后一天一行人中的3位教授和8位学生共同开了一场小型的音乐会,演奏形式多样,作品风格各异。这次尼斯之行此生难忘,最重要的是沉静在音乐中那种幸福的状态,即便回到日常的学生生活里也十分值得回味。

6, 在伦敦这样一个国际文化中心学习。平时都会去听什么样的音乐会,哪些乐团?这座城市在艺术和音乐方面给了你哪些养分?

平时主要听的还是LSO,可能是因为自己是该团的实习生吧。LSO的音乐季通常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比如目前是小提琴艺术节,乐团邀请了世界各地最受欢迎12位小提琴家来完成该主题音乐季。在伦敦也能经常聆听来自全世界最为优秀的乐团,最令我为之震撼的一次聆听体验是德国莱比锡布商乐团的演奏。这是我到目前为止听过水平最高的一场音乐会,弦乐拉法的统一及音色的细腻度,以及对作品的音乐诠释都是我之前从未感受过的。除了古典音乐,我也喜欢现场聆听当下最为流行的跨界音乐的组合,例如2cellos和Piano Guys等。 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曾经发过大量有关伦敦这座城市的照片,阳光明媚、阴雨绵绵、繁忙拥挤,又或是某个古老与现代结合的高楼耸立的商务圈,某个静悄悄人烟稀少的街角。英国诗人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ahonson 1709-1784)曾说过:“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因为生活所能给你的一切,伦敦都有”。两年过后,我真的深深的爱上了这个一开始让我觉得害怕和陌生的国度。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老牌乐团LSO的音乐会,大英博物馆里的宝藏与人类智慧,泰特现代艺术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当代与时尚艺术,即便是伦敦的街头艺人,都塑造了现在的我。他让我学会了如何平衡生活和学业,也让我更加喜爱舞台上的自己。这两年留学英国给我最大的收获便是热爱生活、享受音乐。

返 回
广州嘉诚海外投资咨询服务有限公司-wap版 版权所有©Copyright